崇明東灘鳥類國際級自然保護區 互花米草生態控制與鳥類棲息地優化工程 —— 上海市濕地生態恢復規模最大的工程
“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 ......
這些詩句中描寫的美妙場景真真切切就在我們身邊。 遠離城市的喧囂,在崇明這座生態島上一路向東,就到了這片如夢似幻的土地。 ——崇明東灘
崇明東灘,地處長江三角洲入海口前緣,位于全球八大候鳥遷徙路線之一的“東亞—澳大利西亞”路線中段,是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重要驛站。同時也是長江口規模最大、發育最完善的河口型潮汐灘涂濕地,生長在這里的魚類、兩棲爬行類、無脊椎動物資源和以蘆葦、藨草、海三棱藨草群落為主的高生產量的植物資源,為往來遷徙和越冬的水鳥提供了豐富的食物。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快速演化的生態系統特征使崇明東灘成為具有國際意義的重要生態敏感區,每年都吸引了數百萬的候鳥在此遷徙停留或者越冬。
然而,自上世紀70年代引進互花米草以來,其憑借著強大的適應能力和競爭優勢,侵占了大量土著植物的分布區,對我國的生態安全和整個候鳥遷徙路線上的種群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互花米草侵占鳥類棲息地
為此,實施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互花米草生態控制與鳥類棲息地優化工程具有重大意義。
工程位于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通過對互花米草進行生態控制,進而優化濕地景觀,增加與穩定鳥類數量。整個工程涉及水利工程、生態修復、基礎設施建設等多工種領域,總面積24.2km2,于2013年9月29日正式開工,總工期40個月,為國內首例,具有“創新性、示范性、敏感性”的特點。
創新性
大規模清除互花米草技術綜合集成。針對崇明東灘互花米草分布特點和生物學習性,創造性提出了互花米草“圍、割、淹、曬、種、調”5綜合治理方法,集成了物理、生物和工程等多種手段,實現了95%的互花米草控制率。
針對關鍵鳥類物種,有效服務生態島建設。以達到崇明生態島建設“1%標準”的水鳥物種為主要服務對象,通過研究分析其食物和棲息地需求、時空分布模式、種群變化趨勢,為關鍵及重要鳥類物種的棲息地恢復和優化提供重要依據。
大規模營造異質性、多樣化生境。在3萬畝退化濕地修復區內營造淺灘、水系、開闊水域等不同生境,在此基礎上實現不同生境類型水鳥棲息地的季節性動態管理,彌補了自然生態系統的不足。
建立水系構建與調控管理綜合模式。營造潮汐型半開放水系系統,建立水文、植被覆蓋綜合調控管理模式,形成穩定的中低潮灘水鳥補充棲息地,并通過灌漿納苗實現修復區內食物網的自我維持和平衡。
因地制宜營建補充覓食地。在修復區內中低潮灘,因地制宜建立濱海水稻田和海三棱藨草復壯區,實現了當年治理互花米草,次年恢復土著物種的目標,為植食性水鳥提供優質、穩定、可持續管理的補充覓食地。
示范性
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互花米草生態控制與鳥類棲息地優化工程為上海市濕地生態恢復規模最大的工程。上海市水利工程集團有限公司負責其中的二標段和四標段,自13年開工以來,先后榮獲市水利金獎、市水務局文明工地、上海市重大工程立功競賽優秀集體、上海市重點工程實事立功競賽優秀團隊等獎項。
在本工程實施過程中,市級領導親自關心和親臨督戰。項目建設領導小組全體成員大膽支持,項目建設指揮部和各參建單位共同努力,市水務局相關重視和項目專家精心指導,確保了工程推進平穩有序,難點問題協調有力,相關保證支持工作切實有效。
目前,項目一二階段的成果已經初步顯現,成功控制了項目實施區域內的互花米草生長和擴張,優化區內自然生境明顯改善,鳥類種群數量顯著增加。
根據監測,修復區內記錄到的雁鴨類數量約占同期保護區總數的65%,鸻鷸類數量約占22%。優化區內水鳥已達38種,成為部分夏候鳥繁殖的筑巢場地,還吸引到大量越冬雁鴨類在此棲息,水鳥棲息地的效果已經初步顯現。
越冬的鳥兒在東灘棲息 |